似乎很少碰觸政治或教育方面的問題,
一來是嚴肅,二來是敏感,三來也是見識淺薄不敢貽笑方家。
不過既然遇上了,就說它一說唄。

之前某個禮拜四的早上,和指導老師的例行檢討中,
不經意談到了一些些現今教育體制的問題。
原本是在探討學生課堂中的學習情緒往往直接影響課堂學習以及教學成效,
我轉而思考情緒從何而來?
第一是畏難,
長久以來在學習上的挫折使他們先入為主覺得老師教的數學好難,
怎麼算也不會懂,倒不如一開始就放棄,就不會白白浪費時間跟力氣了。
第二是怕煩,
光是看到題目就頭大,開始列算式就覺得要算很多寫不完,
越覺得煩就越不想算。
可是換另一個角度想,會有情緒產生,應是代表會在乎吧?
至少還會把「學習」這件事情放在心上煩惱,至少還有可以「下手」的地方。
那麼,那些不在乎的學生該如何?
套句韋小寶的話,那可真是「老鼠拉烏龜,沒下嘴的地方」了。

是沒有直接接觸過那種「不在乎」的學生,所以無法體會指導老師的感覺。
不過在我的想像裡,
面對那些就算指著他們鼻子催討也不寫作業不交作業的學生,
那應是無力感,混合著無能為力、無計可施、無可奈何吧。
因為還找不到能引起他們興趣的關鍵,無法加以利用以激發其學習動機。
不,應該說,現在最重要的是引發他們願意主動的心吧。
主動思考也好,主動運動也好,
目的是希望培養他們面對一切事物的自發性態度。

說理論是很簡單,怎麼實行就必須一步一步慢慢去試了。
既然他們對正規學習沒有興趣,
那麼,首先,應該先建立一個充滿「誘因」的環境吧,
設置一些可以誘使他們投入心力的東西。
而學校能提供的就是各式各樣的課程,舉凡爬山、圍棋、管樂等等,
這應該就是社團的功能唄。
只是往往侷限於人力、制度,社團的種類與時數都少得可憐。
而重點是,能有幾個老師會看清那些學生需要什麼,進而強調改進他們的態度?
我想,社團所能強調的附加價值太多種了,
會忽略個別學生的真正所需也是很正常的。

其實,還有個最大的癥結點,
所有問題的根源,說得難聽點是「罪魁禍首」,
那就是我們的教育體制是學業成績取向,
造成分數至上、學歷為尊、考試領導教學。
老師怎能不要求學生的課業成績?怎能不要求學生準備將來升學?
想當年,我國小到高中的求學階段也是這麼樣走過來的。
可當時身陷囹圄之中,只會認為一切皆是理所當然,
充其量覺得當學生就是要辛辛苦苦地念書,也曾從成績上得到成就感及挫折感。
而到了大學,我對分數的計較心態幾乎是淡化至無了,
頂多小心點別被當就好。
是麻痺了?亦或看到了其他更值得我花心思的東西?
我想都是吧。
從國小甚至幼稚園就該有的朋友之間產生的問題,我到了大學才真正面對。
也許你會問,之前都在做啥?我說,之前都沒什麼朋友啊。(攤手)

社會上要求的是學歷還是能力?
要求的是經驗還是勇往直前的自信?
要求的是競爭力還是明哲保身?
要求的是積極進取還是墨守成規?
我想,學歷是第一項可以被評斷的條件,進而變成斷章取義的刻板印象。
它只是一個門檻,可以篩掉一些對學生生涯不大負責任的人,
卻常常被誤認為評判人才的唯一標準。
而這個錯誤認知影響何止千萬?
那是多少懵懂學子多少憂心父母多少疲累教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aterblue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